|
“栀子花开,so beautiful so white,这是个季节我们将离开……”
每到栀子花开时,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也将迎来“高考季”。十年寒窗磨一剑,高考,是青葱岁月里一场有关奋斗、努力和梦想的“战斗”,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。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对此都有一份或深或浅的情怀。高考前夕,让我们跟随不同年代的“高考过来人”,跟大家一起回忆:那些年,我们经历过的高考。
60后:高考还不如“待业”吃香如今已经退休的张女士回忆起高考,仍然记得非常清楚,“我的高中是在油扎中学读的,1980年参加的高考。”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,油扎中学在宣城算是比较好的学校。“我们班有五六十人,那年高考我们班是‘光头’,没有一个人考取大学。”张女士告诉小记, “那个年代的高考太难了,能考上的真属于凤毛麟角,我们都不抱希望。”
在那个年代有个单位上班,可比考上大学“吃香”多了。“有个单位就证明有饭碗了,稳定了。”高考失利后的张女士在乡里的粮站“待业”。“待业”在当时是比较火热的,“当年的‘待业’和如今的‘待业青年’的意思可不一样,那时候在某个单位‘待业’,就是在这个单位上班。”同样身为“60后”,在铁路部门工作的陈勇对当年高考的认识也同样“朦胧”,1966年出生的陈勇高中就读于宣城二中,1983年参加高考。“我高考那一年,恢复高考不过六七年时间,社会对高考的认识都很模糊,不像现在,上什么大学,选什么专业,出来怎么就业,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得很清楚。我们那个年代什么都不知道,就是迷迷糊糊地读完了初中读高中,然后参加高考。”
陈勇告诉小记,当年他们高考前还要参加一次“预考”,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当时必须考过261分,才可以参加高考,而我考了252分,我们班有五十几个人,只有7个人通过了预考。”
提及当年通过高考的同学,陈勇回忆道:“我记得我们班有个人考取了安徽物资学校,毕业后分配到物资局,后来物资局倒闭了,这个同学也就失业了。反而我几个没考上大学的同学参加了高考第二年的司法、税务系统录用考试,都考取了,现在待遇收入什么的都挺不错的。”
70后:高考是“跳农门”的好机会在某国企工作的“70后”杨先生,是1989年参加高考的,那一年,高考还是在最炎热的7月举行,考试时间是7、8、9三天。
“我们那个时代,很多农村孩子都是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。”杨先生告诉小记,在当时,高考录取率很低,70后的高考就是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,落榜并不是什么大事,考上大学的人也只有少数。 “很遗憾,我也落榜了。”杨先生回忆说,当时他们班也只有2人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。
“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,像我们农村孩子只有考上大学,才能跳出‘农门’。” 2000年参加高考的赵先生回忆道,高考前半个月他就把书本、资料拿回家复习了,那时候父母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,但什么事情也不让他做,唯一要求就是好好看书,备战高考。
高考差一分,可能就差了千万人,考生在考试中都会拼尽全力多拿分。赵先生说,对理科生而言,语文不算是强项,所以第一场语文考试,他特别仔细,要保证该拿的分都能拿到。“紧张的一天结束后,我的肚子竟然不舒服了,现在想想可能是‘高考综合征’,因为太紧张了。”赵先生笑着说。
“恭喜,恭喜,你家孩子有出息啦!”“小赵走出农村了,要去合肥读大学啦!”“咱们村里又多了个大学生。”…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拿到安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,赵先生成了村里的“大明星”,满村都是乡亲们的赞扬声。80后:高考那是“千军万马”的激烈竞争都说“80后”赶上了好时代,高校大规模扩招,上大学不再那么高不可攀。但参加高考的人数越来越多,竞争可想而知。对于已经过去九年的高考,李青青依然记得课桌上堆着厚厚的课本;记得每星期进行的模拟考试;记得黑板上越来越近的高考倒计时……
“早上六点起床,晚上十一点下课,除了吃饭时间,其余都在做题、背书、记单词,学习成了我的全部。”李青青说,虽然“80后”的我们有更多机会迈进大学的校门,但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增加了不少,竞争压力可大了,谁都不敢懈怠,校园里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紧张,真是“十年寒窗苦读,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”。
市民胡先生曾是一名“高四生”(复读生),回顾自己2007年的复读生涯,胡先生说,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逃避、退缩。据胡先生介绍,他是2006年参加高考的,当时考场大门一打开,可谓“千军万马”涌入考场。看到这浩浩荡荡的场面,平时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他,心理也紧张了起来。那次高考,他发挥失常了,分数刚达二本线,填志愿的时候也只填了个三本学校。没考上理想中的大学,他选择了复读一年,再战高考。
“我不想就这么认输,不甘心上一所自己不中意的学校。”胡先生说,进入复读班后,他发现参加高考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,他们班就有100多名复读生。意识到这种危机感后,他告诉自己要把压力变为动力,每天、每星期、每月都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和复习计划,整理各科的学习重点,还抄了厚厚的两本“错题册”,一门心思投入到学习中。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,一年后,胡先生如愿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。90后:高考是一场“疯狂”的盛宴时间的齿轮转到了新的世纪,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越来高,“90后”的高考更显“疯狂”。考前的“疯狂”备考,家人的“疯狂”陪考,考后的“疯狂”庆祝,似乎是“90后”高考的写照。
巢湖学院的大四学生桑云靓回忆起来,“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,除了午休时间和体育课,几乎都是在教室度过,每个人的桌上都是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书本。从高二开始,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大模拟考,每周都有各门课的小考试。”
“从校内到校外,从老师到家长,所有人都在灌输高考的重要性,仿佛不考上一个好学校,选择一个好专业,这辈子就完了。”
同大部分高三学生一样,高考结束后的狂欢自然是少不了的。“一大群人在马路上散步,聊天,大声唱着歌。一起去敬亭山顶撕试卷,这画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。”
“我觉得高考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自我检测及挑战,它给了你机会和时间让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场战斗。”作为“过来人”,桑云靓自然有些感受希望跟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分享,“面对高考,真的是要尽可能的努力,为的不仅是什么大学什么专业,而是不让以后的自己后悔。”
“疯狂”同样是东南大学大一学生陈熙对高考的感受,“再过几天,可就是我高考一周年纪念日了。”陈熙笑着对小记说。
由于中考时,陈熙从宣城六中考取了芜湖一中,所以高中前两年,陈熙一直是住校。高三的时候,家人为了方便照顾他的起居,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,陈熙的外婆也从宣城到芜湖“陪读”了一年。高考那几天,父母特意赶到芜湖陪伴他考试。
考前各种紧张,真正高考到来的时候,陈熙反而很淡然,“最后一场英语考完后我随着人群走出考场,一眼看到门口微笑着等待的父母,心里特别踏实感动。”
对陈熙而言,高考不仅仅是“疯狂”的学习,也是“疯狂”的感动,“疯狂”的放松。“考前一个月,生物老师外出半天,班长擅自主张把一节生物课调成体育课,但生物老师意外提前归来,拦住大家,大家心灰意冷之际,他却诡异一笑:‘既然是班长的决定,那我们就要服从啊,玩去吧!’”
“毕业典礼上,老师们给大家包了水饺盛给大家吃,很多男生都吃了四五碗,有的女生吃着吃着就哭了。”
“如果用四个字形容考完的感觉,那就是酣畅淋漓,如果只能用一个字,那就是爽!”陈熙的这句总结带着“90后”特有的自信和坚韧。
借这个机会,经历高考快8年的小记也想说,高考很重要,但永远不是最重要的,以后的人生路还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去经历。但备战高考真的是一段值得永生怀念的时光,所以如果你正处在那样的时光里,请足够努力且珍惜。加油!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你们!静静的是你的心情,急急的是你的笔锋,满满的是你的信心,亮亮的是你的成绩,默默的是我的祝福,又是一年高考时,祝金榜题名!
稿件来源网络
欢迎提供:文字类/图片类/绘画类等
投稿邮箱:ctbuqcgs@163.com稿件一经录用可以获得录用证书以及相关稿费小礼品等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