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47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百年梅川高中也有简历?身世大揭秘......

[复制链接]

61

主题

70

帖子

318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31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7-5-2 16:08:3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


梅川高中简史
吴文化

一、19011949  风雨飘摇
清末“戊戌变法”后,全国各地社会贤达,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康、梁的维新思想,在教育方面,都主张“学日本、废科举、办学堂”,因而很快形成了一股劝学热潮。当时广济县成立了“广济县劝学所”(群团性质),公推刘孝贻任所长,以刘孝贻为首的劝学所募集了大量的田课、房产,加上“庚子赔款”,作为办学经费,择址南山(南山寺遗址),于1901年开工修建校舍,1902年,边上课、边建设,1903年初步建成,1904年开学,称“广济县中学堂”,又称“广济县文普通中学堂”,为全国最早的公立中学之一。首任堂长张知本,继任堂长有汪佩声、梅香园、熊登寿、胡楚平等,他们都由省府委任。1906年,教室、自修室、寝室等全部竣工。设高小一个班、初中两个班。
1908年,中学停办,学校改名为“广济县高等小学堂”。
1909年学校附设一个商业高小班,该班毕业后停办。
1910年学校加修围墙,青砖贯斗。至此,学校原先的土木建筑全部完工。后人熟知的二重门、南北斋、雨操场、三大教室等,历时一个世纪,在人们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。




当时学堂虽为维新产物,但教学犹重经史之学。
我国著名的文字音韵学专家、武汉大学一级教授刘博平曾在高等小学堂任过教席。
清末时期的“广济县中学堂”和“广济县高等小学堂”培养了不少人才。其中代表人物有:
饶汉秘,南泉饶为仕人,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先进人物。民国初年历作志国国务院秘书、财政部高等顾问、湖北督军署顾问兼驻京代表;解放后曾任湖北纺织专科学校校长。
刘劲,郑公塔乡陆溪人,解放前任湖北省参议会议员;解放后任民主联盟湖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、厅长及全国人大代表。
饶继宗,解放前任湖南大学教授、广西大学教授,解放后任湖北政学院教授。



学校初创时的学制仿照日本拟制的。1912年、1913年基本上沿袭清末学制。1922年学制是参照美国学制拟订的。人们习惯上称前者为旧学制,将后者称为新学制。
1922年(民国十一年),由杜宏治等人筹备,在原“广济县中学堂”的基础上,继续办起了中学,称“广济县中学。设初中两个班,学生约120人,学制为四年,学生毕业后可报考大学(预科)。另附设高等小学一个班,计50人。因其学制照旧,故称为“旧制中学”。
1923年(民国十二年)在郭靖溪接办时,学校名称仍旧。设初中两个班,学生约120人。这时中学分为初、高两级,每级三年,谓为“三三制”。1923年,学制采用新制,均又称“新制中学”。
“旧制中学”的校长依次为杜宏治、郭殿伍、杨材达。“新制中学”校长是郭靖溪。



杨材达,又名杨时若,在“旧制中学”任校长七年,系梅川镇杨家垸人,清末贡生,校长职后,又任广济县教育局局长三年。1945年,他八十寿辰时,全县七乡学生前往献礼祝寿。时任国民党司法院院长居正为他亲笔题写了“中兴人瑞”的祝词,兹亦可见其德之隆,望之尊。
在杨材达校长的教诲下,广济县中学有不少学生卓有建树。如《辞海·林学篇》主编干铎,一生对祖国林业发展贡献甚多。
1919年(民国八年)5月,“五·四”爱国运动怒火燎及广济县,学校成立了“广济县中学爱国学生会”,其爱国行动在全县影响甚大。
干仲儒,又名干国珍,干仕垸人,中共早期党员。1926年参加广济农民运动,1932年参加“中国左联”。1941年任苏南第一专员兼党委书记。解放后,被选为安徽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和安徽省哲学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。
1925年(民国十四年)6月“五卅惨案”消息传至广济,“爱国学生会”组织罢课,上街游行示威,以实际行动声援上海各界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。
1924年,北伐战争爆发,学校常有驻军,只得停办。



1927年,中学未能复课,高等小学迁至梅川镇文庙结办的为“广济县立高等小学”。
1929年,广济县中学续办。次年,学校改名为“广济县立中心小学”。蔡子芳、饶任宇、胡哲民、张腕华、王灿章先后任校长。
1931年,方孝正、阮职甫等发起成立“校董会”,筹募基金,添置设备,修缮校会,开办“湖北省广济私立大公中学”。大公中学的创办,增补了当时广济县中等教育的空白。学校开始只设两个班,学生约100人,以后逐年增至四个班,学生约200人,方孝正任校长,张导名任名誉校长。
1937年,“七·七”芦沟桥事变后,大公中学毕业生鲁岱、徐英睿等一批学生毅然奔赴延安,参加革命。还有唐国炳、邓通、干鹄及教员胡吉等投笔从戎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丰功。



1938年,日寇由安徽侵入鄂东,大公中学只得停办。
1939年,广济、蕲春两县在蕲春圆襟冲合办了一所联合中学,称“蕲广联合中学”,一年后停办。
1940年,湖北省办联合学,在恩施设总校,在黄冈设分校,又在广济设分部。为适应战时情况,学校因陋就简,以梅川五里坡的福主庙、大方庵、李享堂为校舍,学生共70人。是年4月15日开学,称“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广济分部”,库书任分部主任,行校长职。
1941年元月,学校迁回梅川;7月改名“广济县立初级中学”,周颂万任校长。
1942年8月,因避敌机轰炸,学校迁往距梅川镇东十五里的舒祥垸。不久因所借民房不合用,退回原址。
1943年3月,学校改为秋季始业,连同一个简师班共七个班。
1945年,学校共设九个班。11月,校长周颂万辞职,伍映延接任校长。
1946年,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在校就读,其父在校任外语老师。


少年郭超人

1947年10月,李延祚任校长。学校奉伪县府指令迁往武穴杨泗庙、崔家垸等处。
1948年2月,学校改租武穴普爱医院及盐局为临时校舍,设九个班,其中简师一个班。程汝明任校长。同年8月,共设十一班,学生约560人。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郭锡章中将是年在校就读。
1949年2月,学校迁回梅川。同年4月,广济解放,程汝明出逃,李树华代理校长。
这一时段,学校变动频繁,校长以周倾万任期最长,历时四年。在其任职期间,亲自执笔填词,写下校歌歌词,又由音乐老师杨致美谱曲。其歌云:“灵山兮毓秀,梅浦兮流长。奠吾中学兮桑梓,裁吾小子兮狷狂。敬业乐群兮朝气蓬勃,三民主义兮大道康庄。成功基于有恒兮,吾校兮邦家之光。”至今尚有老校友经常吟唱。
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学校经历了战争,师生经受了锻炼。除许多学生直接投身战场外,还有四次重大事件是学校引以为荣的:
一、1941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,蕲广中心县委书记赵辛初来校,召集学生义聚魁星阁,当场有十多名学生秘密奔赴蕲广边区参加抗日。





二、1947年,广济县伪自卫队士兵与学生发生冲突,伪自卫队率兵荷枪冲进学校,开枪袭击学生。此事闹至省府,历时20时,在社会多方正义的声讨下,终于迫使省府将县长朱家祜“撤职查办”,将自卫队长“押军法处依法惩处”,并责令“赔偿一切损失”。
三、1948年,地下党人李增贻发动学生游行示威,驱除了反动校长程汝明。
四、1948年,由于国民党县财政拮据,发空条子抵教师工资,至使许多教师断炊。于是李增贻、库职余等带领师生砸了“广济县田赋粮食管理处”的门牌,捣了办公室桌椅,迫使为县长收回谷条子,改发伪法币。

二、19501965  摸索前进
1949年4月9日,广济县解放。学校仍称“广济县中学”,县人民政府指派李树华代任校长,吕真池代教导主任。
1950年2月,黄冈专署指令刘实兼校长。
1951年2月,库书任校长。是年年底,学校教职员分别下到各乡参加了“土地改革”运动,历时一个半月。
1952年2月,学校共设九个班,其中三个班是师资短训班。暑假,全校教师职工在武昌参加了全省中学教师“思想改造”。
1953年3月,库书辞职,桂芳任校长。学校以《普希金教育法》为依据,学习苏联教学经验。同年9月,学校改为秋季始业,共设十一个班。
1954年2月,因县治移至武穴,学校改名为“广济县第二初级中学”。
1955年2月,蒿志华任校长。9月,桂芳调往大冶,梅繁调进本校,任教导主任。





1956年2月,蒿志华调往黄州,校长暂缺,学校工作由梅繁主持。秋季共设有12个班。
1957年月,梅繁正式任校长。
是年5月至6月,教师学习“整风反右”文件,开展初步“鸣放”。9月,县委派刘翰泉来校组织教师深入“鸣放”。12月,学校提前放假,教师均赴武穴参加“整风反右运动”。在这次运动中,学校有五人被错划为“右派分子”,五人中只一人“带帽工作”,余者遣返回家。二十余后,他们才得到改正平反,然而,其中却有人早已作古。





1956年2月,蒿志华调往黄州,校长暂缺,学校工作由梅繁主持。
1958年,学校成立了党支部,刘翰泉为首任党支部书记。
是年,学校在“大跃进”的口号声中,大办工厂、农场,大搞土法炼铁炼钢,严重冲击了教学工作。
1958年秋,学校增开了一个高中班,一年后并入武穴中学。
1959年,刘翰泉调回县政府,梅繁接任党支部书记,吕菊芬(女)任副校长。
1960年,学校共设18个教学班。秋,又一次附设一个高中班,1961年并入武穴中学。
1961年9月,吕菊芬调离广济,张正港任副校长。1962年2月,胡安怀任副校长。
在落实国家“八字方针(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)”的过程中,梅繁校长亲自拟订了办学的“三风”。校风:团结向上,严肃活泼。学风:勤学苦练,熟读深思。教风:诲人不倦,循循善诱。当时国务院下发了“工业五十条”,受此启发,张正港副校长亲自拟写了“办好二中六十条”,总结了解放后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,开始了依法治校的尝试。从此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气象。梅繁受到了湖北省教育厅表彰,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办学经验。
1962年10月,学校举行了六十周年校庆庆典。请回了留苏校友陈家康之子陈养渭来校作报告,展示了学校丰硕的教学成果,众校友与师生举行了文艺联欢会。
1965年9月,梅繁调任广济县文教局局长,张正港任党支部副书记,蒿志华、胡安怀任正副校长。
时至这一年,梅繁任职十年,学校办成了鄂东名校,教绩颇多,永存史册。






三、1966年—1976 十年动乱
1966年2月,学校掀起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高潮。5月下旬,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拉开帷幕。暑假,全县教师在武穴集中学习。这次集中,组织上是采用“集中营”形式的。





9月份,运动转入混乱状态,大字报满天飞,“勒令”到处有,领导、教师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和肉体摧残。1967年,学校由“文攻”转入“武卫”,进而成了“武斗”据点。许多人与社会群众组织联成一气,混乱不堪。实验室被砸,图书馆被劫,公共财物大多被毁。教师大多数游离出校。
直到1968年9月,“工宣队”进校,清除武斗设施,收缴弹药枪支,制止了武斗,成立了有两派代表参加的“革命委员会”,10月,“工宣队”召集67、68两届毕业生返校,向他们颁发了毕业证书。并动员城镇结业生“上山下乡”插队落户。
11月,全县中学教师在大金中学集中“清理阶级队伍”,为时长达半年,直至1969年5月才解散回校。这次“清队”,又一次给许多教师扣上了地、富、反、坏、右等帽子。




.
学校回校后,“工宣队”宣布党支部书记张正港“解放(即再不是审查对象)”。梅川镇初中并入我校,初中由潘益群负责。
1970年学校改名“广济县梅川高级中学”。春季,由各地贫下中农推荐了两个高中班学生,计一百人。
1971年春,学校称“广济县梅川区中学”,下设初中六个班,高中九个班,初、高中均为两年制。是年,喻师信任党支部书记,饶扬斌任校长。
1972年春,饶杨斌调出,刘慕庸任校长。秋季,刘慕庸任党支部副书记,吴振伦、蒿志华任正副校长。这一年,学校秩序和教学工作,基本上恢复到“文革”前的模式,教师认真教,学生认真学,教育质量回升。
1973年9月,喻师信调进县府工作,其余领导未变。12月,广济县教育局受全国政治气候影响,派出工作组进驻学校,组织师生学习清华大学如何搞“运动”。学习北京中关村一小学生如何“反潮流”。学校又一次陷入混乱状态,口口声声是“智育第一回潮”,教师再度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。
1974年“批林批孔”运动开始,“四人邦”一伙抓住了“马振扶事件”,挑起了各地学校内部的“狂轰乱炸”。2月,地、县先后派出工作组来校落实“中共中央五号文件”。继而湖北省教育厅也派员前来凑热闹。省教育厅还以“简报”形式把学校说成是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”、“马振扶式的黑窝”,并驰报全省。学校再次受到冲击。4月,刘慕庸调出,夏国瑞接任党支部书记。这一学期,学校大搞“开门办学”,在郭坦村开垦了几十亩农田,师生分期分批参加农场劳动。后在此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,校内组建了几个“小工厂”。9月,学校改为秋季始业。原定1973年毕业的学生,延长半年,于1974年7月毕业。





1975年2月,广济撤区并社,学校改名为“广济县梅川公社高级中学”。是年,学校按上级精神,继续“深入开展批林批孔”运动,大搞“开门办学”,课堂教学受到冲击。11月,据县委指示,支援“农业学大寨”,师生奔赴两路猴峰寨劳动,为时一个半月。
1976年10月,学校全体师生热烈庆祝粉碎“四人帮”反革命集团的胜利。随之,学校着手理顺校内教学秩序,
开始步入中兴发展的阳光大道。






四、1977年——1996  复苏重振
1977年,国家恢复了“文革”前的高考制度。由于多年的折腾,学生学业被荒废,以致应届毕业生400余人没有多少升上大学,升入中专的也不数不多。
是年,学校改名为“广济县第二高级中学”。
1978年,学校采取果断措施,把学生编成快、慢班,因材施教,努力提高教学质量。这一年高考,有19名学生考入大专院校,21名学生被录入中专学校。
1979年春,夏国瑞、余荣臻分任党支部正、副书记,陈永成任正校长、蒿志华任副校长。
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,学校深入开展关于“真理标准”问题的讨论。根据全体教师的要求,学校党支部为彻底砸烂套在教师身上的精神枷锁,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要求,为教师在1973年、1974年所受的政治打击讨公道。后来省、地、县三级教育局局长(游洪涛、吕超、司海燕)亲临学校,召开全校教师大会,郑重宣布对1973年和1974年“反回潮”中蒙受冤案的全体教师平反,并向受迫害的领导、教师赔礼道歉。
思想解放了,学校领导因势利导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教师焕发出的积极性引导到教学上。这一年257名学生毕业,过大专分数线的有46人,进入大中专学校的共计107人。






1980年秋,横岗公社赵俊高中并入学校。全校共设十二个班。高二年级五个班学生285人,录取大专54人,中专48人。
由于连续高考告捷,此后连续多年,有全国各地如东北、新疆、江西、四川、上海等地的家长慕名而来,把子女送到学校学习。
1980年,党支部书记夏国瑞出席了湖北省教育厅召开的中学工作座谈会,并在会上介绍了学校整顿提高的经验。
1981年高考,升入大专院校的有49人,大中专共计录取108人。
1982年,南泉公社、两路公社的高中班并入本校。
这一年高考复习,在教师中狠抓“备、讲、批、辅、改”五大环节;在学生中狠抓了“同遗忘作斗争”;全校兴起了“五讲”、“四美”的热潮,效果明业。7月高考,上大专分数线的达101人,上省中专的有21人,上地区中专有15人,输送飞行员3人,共140人,升学率达63%。



10月24日举行了庆祝建校八十周年活动,为了节省开支,庆祝活动规模缩小。广济县委副书记余良、副县长刘翰泉、黄冈地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张正港、县政协副主席胡安怀也参加了庆典。来宾共计50余人。这次校庆,学校组办了诗刊、画刊,印发了《梅川高中八十周年校庆纪念册》,举办了教学成果展览。十多位领导及校友献诗献词,对梅川高中八十周年校庆表达了由衷的喜悦和对学校的高度赞扬。
1982年冬,夏国瑞、吴文华被评为黄冈地区教育先进工作者,并出席了“黄冈地区教育先进单位、个人代表会”。
1983年升入大专院校的共有81人,进入中专的有40人,陈昶国、吴文华分别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“模范班主任”、“教育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5月,党支部书记夏国瑞因病住院,学校工作由副书记余荣臻主持。是年,学校被评为“广济县文教战线先进单位”,余荣臻、程宗颐参加了“先代会”。
1984年春,王云汉被任命为副校长。1984年秋,夏国瑞调任广济县教育局副局长,余荣臻亦调至县教育局。程宗颐任党支部书记,陈永成退成二线,王云汉任校长,刘中海任副校长,陈明忠任工会主席。这一年,因学制改为三年,高二学生继续升入高三。参加高考的只有150名复读生,大中专录取73人,其中进大专院校的有33人。王云汉校长参加了黄冈地区教育工答会议,并在会上介绍了经验。秋季,由于县教育局实行了分层招生的规定,学校招收的一年级新生质量较之以往大大降低,而且自1988年起学校升学人数锐减。1985年高考,有83人进入大专院校,51人进入中专。广济县人民政府授予学校“文明单位”称号,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。学生范勇良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荣获二等然。
1985年陈永成复出任党支部书记,刘中海调出,舒治平任第一副校长,张俊任副校长,吕寿春任党支部副书记,夏树林任工会主席。
1986年高考,195人参考,104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。陈森被评为省级模范教师,夏逸尘被评为地级模范教师。
1987年秋,舒治平任校长、陈永成任党支部书记。学校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力度,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。强化了对教师劳动纪律的要求。校长舒治平亲自兼任高三数学课。这一年,进行了第一次教师职称评定,评定了高级教师10人,中学一级教师30人。同年高考,有198人参考,升入高校人数达139人,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。学生舒俊杰升入清华大学。据统计,这一年升学人数超过了黄冈地区某些县的升学总数。学生戴锦友、夏鹏程分别获得全国高中数学竞赛、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。舒治平校长出席了黄冈地区教育工作会议,并作了关于对学生进行“补差”工作的经验介绍,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。会后,浠水、麻城、红安等地学校纷纷来校观摩学习。是年,广济县改为武穴市,学校定名为“武穴市第二高级中学”,习惯上,仍称“梅川高中”。





1988年,学校领导情况是:陈永成任党支部书记,舒治平任校长,王云汉任党支部副书记。张俊、吕寿春调出,刘中海任副校长,主管后勤工作。夏本立任副校长,主管教学工作。
1989年,在北京天安门前少数坏人挑起学生滋事,波及全国。由于学校对学生作了大量思想工作,学校秩序井然。同年,陈永成任名誉校长,舒治平任学校总支部书记兼校长,夏本立任副校长,吴忠良任副校长主管后勤。
1991年,吴忠良调出,王云汉任副书记,陈森任教学副校长,张发奎任政教副校长,余未变。张发奎被评为湖北省青年模范教师。
1993年,舒治平调出,王云汉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。吴忠良调回学校任后勤副校长,余未变。





1994年秋,王云汉调出,胡欣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,张烈智任教学副校长,吴忠良任后勤副校长,李尧尧德任政教副校长,阮桂堂任工会主席。9月,学校请来赵俊梅家山驻军,带领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。
1995年秋,伍祖生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,陈森再任教学副校长,胡国清任政教副校长,李尧德任后勤副校长,余未动。
1996年学校步态依旧。原土木建筑的校舍愈来愈糟,南斋、北斋相继有几间倒塌。学校跌入低谷。在校人数不足500人。教师思迁,学生浮动,学校濒于崩溃。
1992年夏本立副校长因病未就职,1996年病逝。





五、19972002  二次创业
1996年秋,项江水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,陈森、王火云任教学副校长、张发奎任后勤副校长。
王火云主持高三工作,教导副主任张烈胜协助。1997年高考,升学人数及升学率显著提高。是年,140人参考,56人考入省级大专院校,开始跳出了历时许多年的升学低谷,社会各界从此刮目相看。
1997年秋,王火云任校长,舒治平任党支部书记,胡国清任支部副书记,张烈胜任教学副校长,张发奎任后勤副校长,李尧德任工会主席。在黄冈市教育工作会议上,王火云校长作了经验介绍,并捧回了黄冈市教委颁发的“育才奖”。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,实行了全员竞争上岗制,首次端掉了“铁饭碗”。这一年,招生人数猛增,学校又出现了勃勃生机。鉴于旧校舍的破败情况,王火云校长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,依靠了各级党、政领导的决策和支持,于1998年启动了在梅高校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“二次创业”。





1997年10月,学校请湖北省教育委员会建筑工程设计院人员来校勘察,拟制出了梅川高中建设规划图,并于1998年绘制了施工蓝图。
1998年3月21日,武穴市委书记夏润祥与市教委主任范从政来校视察,并确定了建设梅川高中的意向。4月15日,中共中央委员、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省、地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,探望母校。郭社长巡视了校园,观看了自己当年的学籍档案,听取了关于学校整体改建的规划,并表示了肯定和赞赏。4月17日,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郭锡章回母校看望。郭司令会见了当年同学,并挥笔题写了“弘扬建国方略,培育世纪英才”的条幅,还写下了“武穴市梅川高中”几个大字,留存备用。7月8日,市委书记夏润祥主持召开了有武穴市委、市政府、市人大、市政协、市教委主要领导参加的关于建设梅川高中的专题会议,市长陈楚珍、常务副市长李水先、市委副书记熊观华、副市长李云英、财政局长朱荷和、市教委主任范从政、副主任张忠政、市教委计财科科长刘汉顺、校长王火云出席了会议。这次会议专题研究了梅川高中的建设领导小组。会后市委、市政府两家办公室联合下发了一次会议纪要。



郭锡章将军回母校梅高视察


1998年,旧有的百年老校舍危房全部拆除。接着建设工程招标、投标落实,由梅川、南泉、刊江三家建安公司承建。9月,大金高中被武穴中学兼并,该校半数教师纳入梅川高中。10月16日,梅川高中举行新校舍奠基仪式。市委书记夏润祥、市长陈楚珍、市人大主任夏灿明等主要领导前来参加,并为奠基挥锹铲土。市教委、梅川镇主要领导也参加了庆祝,工地上一派洋洋喜气,空中悬挂着巨幅标语:“魁星放异彩,辉桃映李,遍播全球八万里;南山奠新基,继往开来,传承文明五千年。”抒发着梅高人“二次创业”的豪情。
1998年,梅川高中喜事频多,却也极为艰难。旧有的危房校舍全部拆除,许多教师只好租用民房,几个人挤住在一起。会议室、办公室全用作学生教室。全校教师会议也只好在露天召开。学校既要抓好建设工程,又要推进素质教育,还要安顿千余名师生有序的生活、学习、工作。
在这特殊时期,学校领导以学校积淀百年而形成的“梅高精神”提高师生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自信心。“梅高精神”是:“弄潮流,勇唱大风;担道义,敬业乐群;处逆境,百折不挠;求真谛,务实创新”。这一年,高考上省级大专录取分数线人数达51人,升学率46%。发展了前一年的辉煌。





1999年秋,唐国金任政教副校长,廖肃清任工会主席,其余领导未动。这一年学校制订了校训、教风、学风;校训:勤勉报国,自律修身;严谨治学,和衷共进。教风:言传鞭辟,丝丝入扣;身教中正,举止为范;恪守师道,迪智省人。学风:敏而好学,博采精思,知行统一,开拓求真。八月,一期建设工程竣工,教学楼、实验楼、综合楼矗立南山,设计新颖,气势恢宏,功能齐全,堪称“楚天农村高中第一楼”。建筑面积共计一万五千余平方米。为纪念日已故校友郭超人先生,藉以勉励后生好学上进,学校将综合楼命名为“超人楼”。是年,校长王火云被湖北省财政厅、湖北省教育委员会授予“水毁学校建设”先进工作者。这一年高考又上新台阶,被录入大专院校共计53人。又一次获得黄冈市教委颁发的“创新奖”。秋季,学校为扩大素质教育成果,增开了体育班、美术班。秋季,余埙高中撤销,并入梅川高中。





1999年,学生在校外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共有95人次。老师论文多达200余篇。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有12篇。学生马林在湖北省、黄冈市中学生劳技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一等奖。
2000年元月,《湖北教育报》刊载了学校办校经验文章《办学育人显特色》,继而有《老树新花更鲜艳》等发表,介绍了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作法及成果。
3月,学校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:“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。





6月15日,中共中央委员、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先生逝世,享年65岁。2001年,学校收到其家属惠赠的画册——《走向高原》。此册生动、形象地记录了郭超人先生光辉的一生。
为庆祝党的七十周年华诞,武穴市教委举行了以“党风廉政建设”为中心的演讲比赛,学校获得了第一名。讲题是《默默展亮节,平凡显高风——胡国清同志模范事迹》。暑假,市教委组织的巡回报告团,在全市学校中宣讲了胡国清同志的模范事迹。
2001年341名学生参加高考,212人升入大专院校,首次突破了两百人升学大关,升学率为62.17%。其中理科升学率达81%,在黄冈市普高中实现了四冠蝉联,升学率名列黄冈市37所同类高中的榜首。学生王才名以648分的优异成绩,成为黄冈市37所普高考生中的高考状元,在武穴市(含武中)1700多名考生中名列第四,获得奥得赛奖学金壹仟元,学校再次荣获黄冈市教委授予的“创新奖”。



郭超人


这年高考的新胜利,在社会上影响甚大。梅川镇党委、政府和桑梓园村村委会送来了大幅贺匾;退休教师也自发组织起来,送来了大幅贺匾,以示庆贺。
2000年秋,学校在校生达1700人,高三学生350人。2001年高考,升入大专院校293人,升学率为83.7%,实现了五冠蝉联,再次捧回了黄冈市教委颁发的“创新奖”。
2001年秋,学校学生人数突破了二千大关,高三学生554人,2002年高考,升入大专院的有468人,升学率为84.5%,再上新台阶。王火云校长被评为湖北省模范教师。





从1999年至2002年,学校在抓好“二次创业”建设的同时,依靠自力更生,克服重重困难,通过集资、引资、自筹等渠道,先后筹集了400余万元,投入学校内部建设。先后建起了教工宿舍楼两幢,学生公寓楼一幢,建起了单人浴室50间;硬化了校园渠道;建设了校园景点,绿化了校园;添置了微机80台、64座语单室一间;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;武装了理、化、生全部实验设备。教室全部安进了电视机,安装了校园的闭路系统和广播系统,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初步完善。
近几年,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坚持“特色立校,管理兴校,素质强校,科研活校”,学校各项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,呈现出全新的局面,获得一连串殊荣。武穴市教委授予“德育工作先进单位”、“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”、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”、“先进基层团委”、“五四红旗团委”,武穴市科委授予“科普特色学校”,武穴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文明单位”,黄冈市教委授予“教育教学创新奖”,黄冈市综治委授予“安全文明单位”,黄冈市教育局授予“实验教学合格学校”等。黄冈日报社以《世纪之路》、《问鼎之路》、《啼血之路》为题,进行来自百年名校——梅川高中的系列报道。
看到学校的变化,校友们一致赞颂:母校实现了超常的发展,梅川高中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。





梅川高中校史编写组
执笔:吴文化
审核:王火云  舒治平
《武穴春秋》
图文源于广济文化微信平台广济文化 QQ群:327519178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